UCD2010年会收获及感受
by 冬瓜 on Nov 02 , 2010 , under 日记 , 609 views , 1 Comment
前几天随公司UED团队去参加了UCD2010年会,说实话这可是第一次参加行业年会(wordcamp这种应该不算吧,哈哈),像这样的年会,每次能收获到一个知识就已经很不错了,小小安慰下自己,哈哈。
废话不多说,直接上吧!
访问数据分析的重要性
不管是上午的主会场演讲还是下午的工作坊,都提到了数据分析的重要性,不过我相信大部分中小型站点的设计者都是看不到详细访问数据的。
其实我在公司除了GA之外也没有看到其他的数据(其实GA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看的),不是说GA不好,只是要符合自身特点的统计系统最好还是自己做比较好,特别是牵涉到订购流程之类的,非常有利于跟踪分析。目前来说搭建这个平台对于大部分站点来说有点难,但我觉得中小网站可以试着先跨出从无到有的第一步。会上,腾讯cdc总监唐沐还给我们展示了腾讯内部的CE平台,腾讯牛逼是有理由的!
AlwaysBeta的理念
没有一款产品是停止更新的,除非它已经死亡,而更新的动力源于新的需求和访问数据。“定义问题-分析问题-解决方案-效果评估”设计产品就该如此循环。
产品设计贯穿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如果大的项目一般都有专人专职跟进,以便于更好的开发产品,就如我们公司现在的PM-D。其实AlwaysBeta还是比较概念级的东西,纸上谈兵基本没用。
需求阶段的亲和图法(KJ法)
把大量收集到的事实、意见或构思等语言资料,按其相互亲和性(相近性)归纳整理这些资料,使问题明确起来,求得统一认识和协调工作,以利于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实施步骤:准备-头脑风暴-制作卡片-分成小组-并成中组-归成大组-编排卡片-确定方案。我觉得这个方法还挺实用,比起凭空的设计要好得多,思路也非常清楚,类似于用户研究中的“卡片法”。另外一点,这个方法让我再次感受到了产品设计“推”和“分析”的过程,曾经有谁教导我说产品设计就是一步步往下推、往下分析的过程,如今这感受越来越强烈了!
关于kj法,我觉得有必要单独拉出去谈谈,这里就不多说了。
关于年会本身的一些感受
- 会场的网络很不给力啊!居然没有wifi!
- 会场的气氛也不够互动啊,应该设立一个timeline!
- 演讲嘉宾够给力,内容也很丰富,可惜不能分身!
- 晚上的酒会遗憾没有参加,据说还有奖品,这不是欺负当天回去的人么?
- 前一天的酒会居然因为拉不到赞助而取消了。。。
- 浙大很给力,貌似还挺重视的
- 年会一天还不够,时间太紧
- 第一次看到这么多imac、ipad、iphone,真是苹果迷的聚会啊。。。
- betacafe是互联网人士的专属地
- 对杭州的交通挺无语的
最后,感谢国家,感谢ucdchina,感谢公司出资给我们参加这次的年会!
November 4th, 2010 on 10:56
作为浙大的学生,路过留名,表示对会场的网络解释一下。
其实是有wifi的,ZJUWLAN,但需要用浙大的VPN账号登录,所以只有学校里的老师和学生才能用。所以有点抱歉啦,不过早上在主会场我发现旁边一个人居然能上微博,我表示很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