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加载好了...

《拆弹部队》影评:纵坐标战争片,横坐标纪录片

by on Mar 21 , 2010 , under 日记 , 507 views , 4 Comments

第8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剪辑、最佳音效剪辑、最佳音响效果得奖影片《拆弹部队》,虽然是08年拍摄的影片,但还是忍不住观 摩了一下,我想这是一部关于人性的作品。

电影的主要部分从拆弹专家詹姆斯接替牺牲的前任抵达巴格达开始,詹姆斯不像他的队友那样整天处于心惊胆战的恐惧和“今天我们幸存了”这样的祈祷状态,他更像一个不知死亡为何物的疯子。他来到之后,用于拆弹的机器人就废置了。当他跟一堆炸弹卯上时,为了更专注起见他可以把沉重的防爆衣也脱了。这位老兄似乎把拆弹这样危险的工作当成修车那么简单。而且,他明显“沉迷”于拆弹的过程,当人们都已经撤离炸弹周围,可以安全地引爆它时,詹姆斯拒绝撤离,在有可能增加队友危险的情况下继续把炸弹拆完。很肯定的是,在拆弹过程中,詹姆斯获得了一种强烈的快感。当他拆完炸弹,回到“悍马”里点上一支烟时,表情就像刚ooxx完了一样,疲倦而满足。复原回国后,他惶然若失,不久就在这种快感的吸引下重新回到了战场。

“拆弹部队”往往和危险,残酷,血腥,技术紧密相连,两个小时的电影中我们除了看到了拆弹部队的勇气和毅力,娴熟的拆弹技巧以外,还看到了很多其他东西,比如战争的残酷无奈,人与人之间的防卫警惕心理等等。每次拆弹都可能面临跟世界say bye bye的危险,每次拆弹都要全神贯注生怕一点点的闪失导致后果不堪设想,每次拆弹还要战友之间的紧密配合,以防外界干扰。拆弹绝非一个人的事,因此男主角的自我中心引起了战友的不满,拆弹一定要部队。

仔细观察影片细节,我们发现在这样一个高危险的部队中,有的是天真无邪,不谙世事的新人士兵,最后却牺牲在他人的土地上。我们为他们扼腕安息,祈求世界太平不要发生无谓的战争,让战区的老百姓们过上踏实的生活,以往每每新闻中报道哪里发生恐怖袭击,哪里发生恶意爆炸事件,都仿佛置身事外,而《拆弹部队》却用了一种纪实片的方式拍摄,距离撤退多少多少天,记录每一天的情况,接着周而复始又是一次拆弹任务,从365天开始倒计时。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在战场上最怕什么,那便是有牵挂。如果孤家寡人也就孑然一身不惧生死。但是和战友相处久了,不分彼此之后,战友的牺牲比自己死掉更痛苦。在这部电影里我还看到了人性二字,残酷的战争背后留下的温存之处。

人肉炸弹,我以为人肉炸弹都是自发自愿,听从组织安排甘愿用自己的“牺牲”震慑敌方威严的某种盲从行为,原来我错了!大部分人是无奈的被逼的,身不由自力不从心的。当拆弹部队对一个无辜者说对不起,真的没办法帮他拆除身上炸弹的时候,他彻底绝望,在生命终结的那一刻向天祈祷。祈祷吧,祈祷不要再来这个战火纷飞的世界。

在战场上经历了许久,有一天回到正常的世界里突感不适。看惯了战友的生生死死,和正常世界那么格格不入,有太多的人依旧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局势里苟延残喘,叫他们如何置身事外逍遥自在,所以使命感促使他们继续前进,哪里有隐患哪里需要他们,是的,他们就是拆弹部队。他们是为了和平而存在,他们的生命因拆弹而富有意义。

最后我想说的是,《拆弹部队》具有记录的价值,但是整部电影的美学手段不是基于摄像机的纪录性,不是为了“完整地”捕捉对象的存在,它是基于某种心理主义,基于战场上的人对战争的感受方式。在某些情况下,镜头模仿的是拆弹队员的目光,当詹姆斯拆弹时,其他队员必须密切注意周围环境的变化,他们的目光必须时刻变换,迅速转移。这样的目光背后是战场上人物的心理状态。导演将这样的镜头扩大至整部电影,不仅是拆弹过程中,队员们在军营里休息时,甚至詹姆斯和卖DVD的小孩玩足球时,用的也是这种高度变化的短镜头。这样的运用,其心理效果是惊人的。战场的紧张感已经退至其次了,这样的镜头和剪辑暗示的是人物心理的失常状态,他们无法以正常的方式完整地注视事物了,他们的注意力被迫不停地转移、分散,一切都是片段的,不连续的,他们无法对周围的存在产生整体感。

也许,《拆弹部队》是伊战题材中最好的影片了吧。

 

水楼已经盖了 4 层了!

  1. 。。。

    拆弹部队 值得一看

  2. 寻找自己

    恩,回去看看,吸引人的题材

  3. 有机米

    还没看过,不过我想接下来更没有时间看了,可惜了一部好电影。

  4. Anonymous

    asdagafdsg

赶快说点什么吧!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