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加载好了...

《银行数字化营销与运营》:银行为什么做不好网络金融?

by on Aug 01 , 2022 , under 知识管理 , 74 views , Leave a Comment

为什么银行做不好网络金融?作者说了,因为底层结构的庞杂、部门间的利益制衡、监管及不同的人对监管的解读等等。

book

银行的数字化从未停息,但银行依然面临巨大挑战

数字化的进阶是数据化,举个例子,拍张照片,以二进制的形式存在硬盘上,0101010101,这是数字化,把照片里面的内容提取出来,比如OCR识别,然后存到数据库,这叫数据化。我相信银行很早就开始数字化了,甚至早于互联网,也坐拥海量的用户资料,但有没有数据化,或者有没有好好用呢?肯定有,但也肯定比互联网要慢得多。

数据化的核心内容是对大数据的深刻认识和本质利用。数据代表着对某一件事物的描述,通过记录、分析、重组数据,实现对业务的指导。所以我认为数字化营销与运营的关键其实是数据化。

手机银行工具化属性鲜明,因而缺少了社区互动和用户运营的功能

如何提高用户访问频次和访问时长呢?现在我看到几乎所有商业银行的手机银行都是通过补贴活动来促活的,互动生态也都没有形成,还没有看到特别好的案例。倒是互联网公司有不少案例,比如支付宝通过蚂蚁森林这款公益型社交产品大大增加了用户粘度,其实是抓住了两个点,一是把用户消费数据转化为了绿色能量,二是社交游戏化。

手机银行想要摆脱工具化定位呢,需要在内容和用户方面做更多探索,现在很多工具类、电商类app都在做社交化尝试,竞争呢也是更加激烈了,因为移动互联网红利已经吃尽了,接下去都是存量市场,在你app增加停留的时间等于其他app减少的时间。但是我认为社交始终是有机会的,因为社交是人类的基本需求,用户关系与内容不同比例的分配,会产生多种多样的社交产品,比如因为内容而产生关系的媒体平台,因为关系而消费内容的通讯工具,等等。

商业银行要解决社会数字化生活的核心痛点的问题

无论是以解决电商信用问题而形成的担保支付工具,还是以社交关系为基础的快速付款工具,所有互联网金融都生长于互联网所服务的特定场景。这个确实又回到第一性原理,我们现在看到平台化、入口聚合、补贴,这些看似便捷却与人们生活痛点没有太大关系,距离“场景服务”还有一段距离。让我想起来10多年前,使用拉卡拉还信用卡的经历,那时候还没有各种APP,还信用卡不是很方便,而且大部分都要收手续费,直到拉卡拉的推出,解决了这个痛点,至少解决了当时我的还信用卡问题,后来拉卡拉还出过手机刷卡器,插在手机3.5毫米耳机孔上,可以直接物理刷卡,但这个是个决策失误,既然有了移动互联网为什么还需要物理刷卡呢?

那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金融场景的痛点呢,还有什么机会呢?虽然很多金融痛点已经被互联网改变的差不多了,但要找还是能找出几个的。比如房租、物业费这些费用,每次交就会很烦,是不是可以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合约搞定呢,就是只要契约或产权还处于生效状态就定期自动执行缴费和收款。还比如老人的遗嘱,是不是可以做成电子遗嘱,一旦老人生命到了尽头自动执行财产缴税和生前明确的分配。只是随便举个例子,哪家银行做了可能就火了。

猜你喜欢

 

沙发竟然还没被抢!


赶快说点什么吧!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