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长安城游记之恢弘古迹
by 冬瓜 on Apr 09 , 2012 , under 旅行摄影 , 603 views , 2 Comments
千年以前,这里曾经是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城市长安城;千年之后,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仿佛梦回大唐。这座见证了无数血雨腥风的古城已静静地趟在这里等待了千年,让我们搭上时光隧道,随我一道穿越回长安城感受一下吧!
“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可见长安城之大;“千百家如围棋局,十二街似种菜畦。遥认微微上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可见长安城的布局之对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可见长安城初春的美丽!长安城恢弘的古建筑和华丽的仿古建筑都令人印象深刻!
钟楼
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位于西安市中心城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是我国古代遗留下来众多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长安城的布局非常对称,钟楼位于城市的中心,向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分别延伸出四条大街,成为整座城市的中轴,离南门最近,因此南大街也是最短的。(上图就是从钟楼上拍摄到的南门)
钟楼下部为砖石结构的正方形基座,表面用青砖砌成,基座之上为两层木结构楼体。
钟楼是城市的中心,每个到这里的人都会看到钟楼。
西安钟楼的门扇槁窗雕楼精美繁复,表现出明清盛行的装饰艺术。每一层的门扇上均有8幅浮雕,每一幅浮雕均蕴含了一个古代典故。
钟楼呈典型明代建筑艺术风格,重檐斗拱,攒顶高耸,屋檐微翘,华丽庄严。
鼓楼
鼓楼位于西安城内西大街北院门的南端,东与钟楼相望,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比钟楼大四岁,迄今已有625年历史。
鼓楼横跨北院门大街之上。鼓楼和钟楼是一对孪生兄弟,相距仅半里,互相辉映,为古城增色。
大雁塔
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为藏经典而修建,塔身七层,通高64.5米。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
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塔通高64.5米,塔身为七层,塔体呈方形锥体,由仿木结构形成开间,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塔内有木梯可盘登而上。每层的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整个建筑气魄宏大,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格调庄严古朴,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楼阁式塔。在塔内可俯视西安古城。
大雁塔的北广场是亚洲最大的音乐喷泉广场,时不时会有喷泉表演。(上图)
大雁塔南广场是大慈恩寺和唐曾雕像。(上图)
夕阳西下,在樱花的映衬下,大雁塔显得格外美妙。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就是当年孟郊登上大雁塔之后的感慨。
小雁塔
小雁塔建于唐代景龙年间。塔原有15层,现存13层,高43.4米。
小雁塔与大雁塔东西相向,是唐代古都长安保留至今的两处重要的标志,因为规模小于大雁塔,并且修建时间偏晚一些,故而称作小雁塔。
小雁塔没有顶,且没有大雁塔高,所以大小雁塔还是很好区分的。
明城墙
西安城墙景区位于西安市中心区,呈长方形,墙高12米,底宽18米,顶宽15米,东墙长2590米,西墙长2631.2米,南墙长3441.6米,北墙长 3241米,总周长11.9公里。
有城门四座:东长乐门,西安定门,南永宁门,北安远门。西安城墙是在唐皇城的基础上建成的。完全围绕“防御”战略体系,城墙的厚度大于高度,稳固如山,墙顶可以跑车和操练。
现存城墙建于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中世纪后期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
明城墙绝对是西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半个西安都能看到城墙。
城墙是可以登上去的,且非常宽广,可以在城墙上骑车、打羽毛球,甚至汽车都能在上面开。
城墙也很长,步行一圈估计要半天时间,所以很多人选择骑车绕城(当然我也是)。
沿城墙外侧已建成”环城公园”,成为城市居民晨练的最佳活动场所。 西安环城公园是全国唯一的环城公园,它的雄伟壮观和多姿多彩,为古城增添了无限风光,也让古城墙焕发了新的生机。
古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构成严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城门发生种种变化。细数这些城门的名称来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城的沉浮丧衰。
大明宫遗址公园
大明宫是唐代长安城禁苑,位于城东北部的龙首原,是唐帝国的政治中心,是世界史上最宏伟和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之一。
宫城共有九座城门,南面正中为丹凤门。宫城外的东西两侧分别驻有禁军,北门夹城内设立了禁军的指挥机关——“北衙”。
大明宫的规模很大,宫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作为大唐的权力中心,随着帝国的覆灭,大明宫最终毁于战火,留下千古的遗憾。
如今,在大明宫遗址上建起了遗址公园。
书院门
西安钟楼南行,将至南门往东拐,便是书院门古文化街,街口有一座古韵十足的高大牌楼,牌楼上方是“书院门”三个金色颜体大字,两旁是“碑林藏国宝,书院育人杰”的醒目对联,街道两旁是青一色仿古建筑,街道为青石铺砌。这里能体会到西安不同于别处的城市风景。
书院门的地名起源于在它里面的关中书院,关中书院是明、清两代陕西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国四大著名书院之一,西北四大书院之冠。
院门经历了四五百年的风风雨雨,房舍年久失修,街道灰暗,一片破败景象。如今,它已被改造成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仿古商业街。
大唐芙蓉园
位于古都西安大雁塔之侧,是中国第一个全方位展示盛唐风貌的大型皇家园林式文化主题公园。
早在历史上,芙蓉园就是久负盛名的皇家御苑。今天的大唐芙蓉园建于原唐代芙蓉园遗址上,以“走进历史、感受人文、体验生活”为背景,展示了大唐盛世的灿烂文明。
园中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包括有紫云楼、仕女馆、御宴宫、芳林苑、凤鸣九天剧院、杏园、陆羽茶社、唐市等众多景点。
园内唐式古建筑在建筑规模上全国第一,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群,集中了唐时期的所有建筑形式,简直就是一本完整的唐代建筑教科书大唐芙蓉园遵循古建筑应是延年益寿,不是返老还童的原则。
大唐芙蓉园利用各种表现形式来充分、自然地展示盛唐文化。既能领略到神圣恢弘的皇家文化,又可看到“百帝游曲江”那规模盛大的大唐仪仗队,更有杏园探花、雁塔题名、曲江流饮、入仕出相等主题活动。进入芙蓉园,每个建筑和各个景观都有着迷人的典故传说。漫步其间,高大的古典建筑与粼粼波光让人目不暇接,似乎自从踏入大门的那一刻,便已扭转时空,梦回唐朝。
“青春波浪芙蓉园,白日雷霆夹城仗。”就是当年杜甫在这里写下的《乐游园歌》。
华清池
华清池,亦名华清宫,位于西安市临潼区骊山北麓,西距西安30公里,南依骊山,北临渭水,是以温泉汤池著称的中国古代离宫,周、秦、汉、隋、唐历代统治者,都视这块风水宝地为他们游宴享乐的行官别苑,或砌石起宇,兴建骊山汤,或周筑罗城,大兴温泉宫。
历史文献及考古发掘的资料证明,华清池具有6000年温泉利用史和3000年的皇家园林建筑史。
唐朝第七个皇帝唐玄宗每年携带杨贵妃到此过冬沐浴,大家应该知道那段历史吧,哈哈。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就是白居易著名的《长恨歌》。
新法门寺
法门寺文化景区依托法门古寺而建,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景区一期工程斥巨资打造,占地约1300亩,是由台湾著名建筑设计大师李祖原先生主持设计的。(就是台北101和中台禅寺的设计者)
148米的法门寺合十舍利塔于2009年5月9日落成(下图)。当日上午9时许,世界唯一的佛指舍利在法乐融融之中顺利安放其内,以供世人瞻礼。
景区由山门广场、佛光大道、法门寺寺院、合十舍利塔,以及众多艺术佛像、园林雕塑小品等几部分组成,全面展示了佛文化在哲学、政治、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彰显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佛光大道全长1230米,宽108米,面积约14万平方米,是一条成佛之道(下图)。佛光大道分别设有经幢、菩萨,等景观,它是按佛教“五时判教”而设,我们将山门比喻为“此岸”(现世),佛光大道接引众生通过“五时判教”到达“彼 岸”——合十舍利塔(佛国),这样一轮回即为一大度。
老实说,新法门寺的宏伟在寺庙中还是很少见的,就跟台湾的中台禅寺差不多,不过法门寺闻名世界的还是老寺庙,因为那里不但是过去的皇家寺庙,还出土了当今世界上唯一一枚佛指真身舍利。
老法门寺
法门寺位于扶风县城北十公里的法门镇。始建于东汉末年,发迹于北魏,起兴于隋,鼎盛于唐,被誉为“皇家寺庙”,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
唐朝是法门寺的全盛时期,它以皇家寺院落的显赫地位,以七次开塔迎请佛骨的盛大活动,对唐朝佛教、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初时,高祖李渊改名为“法门寺”。
1981年8月24日,宝塔半边倒塌。1987年2月底重修宝塔,适逢四月初八佛诞日,“从地涌出多宝龛,照古腾今无与并”,在沉寂了1113年之后,2499件大唐国宝重器,簇拥着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间!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法门寺也是仿造的法门寺,真正的法门寺已经拆除了。
地宫出土的佛指舍利(一个金骨和三个影骨),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有文献记载和碑文证实的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是佛教世界的最高圣物。
法门寺地宫,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
法门寺闻名世界,对佛教感兴趣的朋友肯定不会错过了。
最后,上几张人物照片吧,分别是大唐芙蓉园、法门寺、大雁塔、明城墙。
唐 杜牧《登乐游原》:乐游原上游人多,重九登高乐如何。留恋夕阳无限好;寸阴难买莫蹉跎。
猜你喜欢
April 9th, 2012 on 21:17
nice catch
April 16th, 2012 on 21:30
[…] More photo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