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加载好了...

SOLOMO遇冷后,本地APP真的无路可走?

by on Mar 03 , 2014 , under 移动互联 , 179 views , 1 Comment

三年前,“SoLoMo”这个概念炙手可热,用以形容 Social、Local、Mobile(社交、本地、移动)三大技术在催生大批新兴互联网公司。三年后,“SoLoMo”慢慢遇冷,特别是在APP领域,Local的概念逐渐被淡化,本地化APP真的无路可走?

solomo 创业公司纷纷进军SoLoMo,它的魅力到底何在   王佳冬个人博客

 

本地APP的未来在哪里

现在大家在移动互联网的创业,要么做全球或全国的产品,试图从数量上取胜,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像Flappy Bird一样,难度太大了;要么做极其小众压根没几个人用的产品,试图从质量上取胜,除非这个领域被网界大佬们看中,否则就慢慢等吧。

大伙似乎都不偏爱本地移动产品,至少目前并没有太多本地APP,优秀的当然更少,原因有很多,比如:做着本地化的活儿却想着全国化的事儿,今天做个北京XXX指南就觉得自己很牛逼了,第二天立马去做上海XXX指南、深圳XXX指南,资源被打散;二三线城市的技术和资源都有限,许多当地优秀的人才都在北上广,在异乡很难做出异乡的事儿来,人最熟悉的还是自己的家乡;本地APP需要持续的资源投入,大部分创业者对这个没有太大兴趣和信心。

其实,在我个人看来,本地APP挺靠谱的呀!

本地APP≠小众APP

本地APP就是小众APP吗?在国外也许是,但在中国,绝对不是。随随便便拿一个二三线城市出来,就有几百万的人口,谁让咱们是人口大国呢,在移动智能设备高速发展的今天,别小看了小城市的用户基数,更何况北上广呢?

在巨大的潜在用户和流量面前,你可以选择沉默或是路过,但那些人、那些人的时间会一直在那儿。

本地APP一旦做起来,它的数量级绝不是小众APP的数量级。我个人对本地APP有信心,也就是看中了我国的人口基数,有人口就有有流量,有流量就有可能,如果各地都能汇聚一些本地的人才去做一些创造性的事情,说不定我们真的能成为科技大国,嘿嘿。

地域APP还得本土制造

本地=本土+地域。

现在,已经有一些创业者开始挖掘本地APP的可能,比如上海地区最近出现的“上海最关心”,这款APP将本地新闻、微博、论坛内容根据一定算法呈现给终端用户,试图从移动信息聚合方向切入获取用户以及流量;又比如去年深圳地区出现的“倾倾深圳圈”,这款APP在线下和线上推出紧密结合的尊贵会员服务,试图从本地交友方向切入打造本地高质量交友;杭州地区也出现了一款叫“脸脸”的APP,作为电商城市,这款APP同样也打电商牌,将O2O和社交手游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不管是“上海最关心”、“倾倾深圳圈”还是“脸脸”,无一例外都选择了深度的本地化,且先不说它们各自的前景如何,但毫无疑问的是这里潜藏着巨大的用户、流量和机会。

 

沙发没了,但板凳还在!

  1. 护坡工程

    现在app多了,不知从何选起。

赶快说点什么吧!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