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加载好了...

神作《未来简史》读书笔记:生物也是算法

by on Feb 06 , 2017 , under 知识管理 , 696 views , Leave a Comment

2016年神作《人类简史》的作者再出神作!这次是《未来简史》,虽然大部分还是在讲历史,但书中观点依然给人的三观造成巨大冲击,真是太喜欢了!春节期间快马加鞭读完了这本书,马上整理一些惊艳的观点给大家!此书太博大,还是建议大家亲自一读。

book

人文主义是现代宗教

人文主义,倡导我们崇拜人性,用人性取代过去宗教里神的位置,用人的体验,给外部世界制造意义。科学和人文主义有一个交易,使得我们现在对人文主义的信念越来越强,而且要根据这个信念去改造这个世界和自己。

人文主义认为是“人类体验”为宇宙赋予了意义。现代宗教革命并不是对神失去了信心,而是对人类更有信心了。过去我们需要宗教来帮助我们判断善恶、正误、美丑,宗教曾经让我们相信只有神可以定义道德标准。而现在,人文主义的口号是:“要聆听自己的声音,对自己真诚,相信自己,追随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做快乐的事。”

比如说现在有个有夫之妇,跟人发生了婚外的性关系,她不知道这么做对不对,去求助一位心理医生——现在的心理医生跟中世纪的牧师的作用差不多。牧师会引经据典,告诉他上帝的判断,而心理医生关心的则是,你对这件事的感觉到底是什么样的?用当事人的感觉,来评估这件事的对错,当然,也许这个女人自己觉得挺好,但是她老公的感情可能会受到伤害,如果离婚,孩子也会受到伤害,这些因素也都要考虑进去,但不论如何,这里面考查的都是“人的感情”,而跟什么“天理”无关。根据这个原则,同性恋当然没问题,只要这两个人自己感觉好,而且不伤害其他任何人就可以。

在人文主义看来,上帝的训诫根本不如人的感受来的实在和真切。不管是婚外情还是同性恋,人文主义都不会用一个凌驾于人类之上的神的道德标准来横加判断。当以色列的LGBT社群在耶路撒冷游行时,那些传统的犹太教徒、穆斯林教徒和基督徒们,也只是说:同性恋游行竟然穿过耶路撒冷这个圣城的中心,实在是深深伤害了我们的感情。同性恋希望我们尊重他们的感受,他们也应该尊重我们的感受。这可以称为社会的进步!

但是,人文主义的基础遭遇了危机。

“意识”其实是“精神污染”

21世纪的科学正在破坏自由主义秩序的基础(笔者注:自由主义是人文主义的最大分支)。科学越发达,我们越是发现,自由人文主义的基础,也是建立在一个虚构的概念之上的,人类的“自由意志”,其实并不是真正的“自由”,也找不到所谓的“意志”。

有很多实验证明,人的欲望并不是由意识控制。相反,意识是受欲望控制。比如一项实验中,科学家给受试者一个开关,受试者可以随意选择开还是关。与此同时,科学家用功能性核磁共振,实时地观察受试者的大脑,结果发现,在受试者按下开关的几百毫秒甚至几秒之前,在他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想怎么选择之前,科学家看着大脑成像图,就已经提前知道了他会怎么选。科学仪器可以先一步知道你“想”干什么,不单如此,科学家还可以控制你“想”干什么。

人的意识就是各种想法,感觉和欲望的集合,每时每刻都有各种欲望在我们的大脑中升起又消灭。你的决策可能是各种不同欲望谈判的结果,但是到底有那些欲望出席这个谈判,你根本控制不了。其实人体99%的活动都是根本没有主观体验,自动运行的。那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像计算机一样生活,对任何局面任何行动都能以“平常心”对待,为什么我们非得增加一个“意识”?

截止到2016年,生物学家解释不了意识。事实上科学家能给的最好解释是——人根本不需要意识。想要了解人脑的决策过程,预测人的行为,只要通过神经信号传递解释就足够了,我们完全可以把人就当成一台计算机——意识,只不过是这台计算机的一个额外的副产品,也可以说是“精神污染”。

综合《人类简史》可以看到,自由的意志和活着的意义,都是虚幻。

人与其他动物没有区别

人总是高于其他动物的存在吗?其实不是,至少过去不是这样的。

有人说人会制造工具,要么说人的智力高于其他动物,这些都不足以说明问题。真正能让人广而接受的说法,是“只有人有意识”。但是并不能说明,动物没有意识。

所以,意识还是无法证明人的“高贵”,那么人到底比动物强在哪呢?但单个人的这个想象功能还不算厉害,真正厉害的,是“互联主观”——能让人群实现大规模的灵魂合作的,不是个人想象出来的主观现实——这人幻想出来的虚构的东西,而且还能人人都相信。比如,国家、金钱、公司、价值观等等。

事实上“人有意识”,被我们人当成”人是最可宝贵的“的理论依据。他们认为动物没有意识。比如17世纪哲学家笛卡尔就认为动物没有痛觉——你把小狗一脚踢飞,它肯定会叫几声,但那只不过是机械反应,小狗感受不到痛苦——而且当时的人都赞同这个观点。尽管今天的爱狗人士肯定不同意。

所以讨论意识不能证明人的高贵。那人到底比动物强在哪呢?

幸福感可以人工创造

幸福感是一种大脑的一系列化学反应,无论外界的刺激如何提高,这种化学反应带给人类的体验总是有天花板的,而且很早就已经接近了上限。所以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无论科技如何发达,物质如何丰富,幸福感并没有提高多少。吃冰激凌很愉悦,找到真爱也令人愉悦,但是吃很多冰激凌所得到的愉悦既不能线性增加,也不能等同于找到真爱。

如果有一种药物,能欺骗大脑,直接催生这种幸福化学反应,让人类轻易得到幸福感,满足感,那么人类就会沉迷于这种药物而无法自拔。这种药物确实存在,我们称之为海洛因,或者简称毒品,因为绝大部分人一旦尝试,就几乎会不可避免地上瘾,放弃外在的所有努力和追求,只想借助着一种最轻松的方式获得满足感体验。

所以我们都不敢轻易尝试挑战自己的“定力”。做为骑象人,我们很难驾驭“本能”这头大象。在通过电极刺激老鼠获得快感的试验中,那只可怜的老鼠就会不停地按下电源开关而无法自拔,直到精疲力尽后倒下。人类的自控力并不比老鼠高多少。

生物也是算法

算法指的是进行计算、解决问题、做出决策的一套有条理的步骤。算法并不是单指某一次运算,而是运算时反复采用的方法。生物行为也是算法控制的,生物算法是通过感觉、情感和思想来运作的。

人类每时每刻的选择,都是算法决定的,小到该吃什么穿什么,大到择偶和投资,都是生物算法的结果。而且据统计,99%的人类决策是由进化而成的“直觉算法”主导的,而且是严重受到底层欲望驱使的,那个所谓的理智的大脑只不过是为这个直觉算法的结论寻找一个逻辑上靠谱的因果关系而已,只是起到了“解释”的作用,并不主导决策。

生物算法和计算机算法在本质上没有区别。但受到有机体的限制,人类无法24小时连续保持理智和清醒,机器却可以,而且这些超级智能不需要意识和情绪就能胜任任何以“模式识别和算法”为基础的工作。

人与人工智能、基因工程

人类在政治和经济上的用途会被机器人大量替代,人类的世俗价值正在急速衰减。社会系统认为人类集体有其价值,但大部分人类个体则再无价值。

“算法”和我们的关系大概分三步走:
第一:“算法”相当于是我们的身边的先知。也就是一个算命的,你有什么问题问它一下,但是决策权在你手里。
第二:“算法”相当于是我们的代理人。你告诉它一个大的方向和原则,它去执行,至于执行过程中一些小的决策,它自己就说了算了。
第三:“算法”成了我们的君主,你索性就什么都听它的了。如果国家,公司,天神,这些虚构的东西都可以拥有实实在在的财产,将来算法是不是也可以拥有财产呢?

作者大胆预言,因为生物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进展,一百年内,人类就可以向“神人”迈进。富豪和有权者会享受到基因编辑技术改变自己的基因,并且与机器融为一体,成为永生和进化的“神人”。

最终厉害的人应该是神人,人听算法的,算法听这些神人的。 科学实验的判断,再加上这三个实践的趋势,自由主义大势已去,二十世纪正在酝酿新的宗教。

数据主义是未来宗教

过去,科学因为证明里上帝不靠谱,给了以人为本的自由主义发展的机会,现在,科学又给了自由主义会心一击,有时候我们就是心甘情愿的接受控制。控制我们的不是其他人,而是号称全心全意为我们服务的计算机算法。

数据主义认为,宇宙由数据流组成,任何现象或实体的价值就在于对数据处理的贡献。音乐、股市、文学、经济、政治,蚁群、蜂群、菌群背后都是数据流的不同模式,都可以用算法来分析决策。以前我们要把数据转化为信息,信息转化为知识,知识转化为智能。而今天,数据量太大了,人类已经无法直接处理海量数据并形成信息,于是计算机算法接管了数据处理的工作,而之后得出的的信息、知识,也就随之成了计算机算法的收获,成了计算机的智能。

当万物互联,所有数据都开放上网的时候,算法不仅能知道每个人的投票意向,甚至还能从根本的神经原因分析为何某人投民主党,另一个人投共和党时,又何必举行什么民主投票呢?过去的人文主义呼吁:“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而现在的数据主义则呼吁:“聆听算法的意见!”

随着机器学习和人工神经网络星期,有越来越多算法会独立演进、自我改进、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最早的种子算法是人类设计开发的,但随着算法逐渐发展,就会走出自己的路,前往人类未曾踏足的领地,而人类也无力追寻。

但是,没有人真正知道2050年的就业市场、家庭或者生态将会是什么样子,又或是哪些宗教、经济和政治制度主导世界。这个世界的变化速度比以往更快,而我们又已被海量数据、想法、承诺和威胁所淹没。人类正在逐渐将手中的权利交给自由市场、群众智能和外部算法,部分原因就在于人类无力处理大量数据。

 

沙发竟然还没被抢!


赶快说点什么吧! ^_^